辩证作文范文高考(汇总15篇)

辩证作文范文高考 第1篇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篇范文来更深入地体会一下辨析式立意的应用。

文/佚 名

回望童年,我们知道什么叫纯真;回望少年,我们知道什么叫成长。

回望汉唐,我们知道什么叫强盛;回望明清,我们知道什么叫衰败。

无论是个体的生命,还是集体的国家,其发展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都要走过一段漫长的道路。为了稳妥地走好未来的路,我们必须适时回望走过的路。

前行中适时回望,我们会迈出更扎实的脚步。

记得那个妄自尊大的清王朝吗?传教士带来用科学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中国处在地图的一隅而不是正中,大清王朝的君臣惊愕了:我们才是世界的主宰,其余都是番邦,堂堂中华怎么会是一隅之地呢?于是,闭关锁国,自己不出去,别人也不许来,最终国门被洋枪洋炮打破,任凭强盗自由出入。回望这样的历史,我们就知道前行的方向,就知道脚下的路该怎么走。

前行中适时回望,我们会走得更有信心。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受尽磨难,狂风扫荡过它,冰雹击打过它,大火烧灼过它,暴雨冲刷过它,帝国主义的炮弹也曾轰击过它。尽管饱经风霜,它还是默默地坚持着,挺立着,一到春天,它又苏醒过来,满怀信心地展现出盎然的生机。回望中华五千年的奋斗史,正视前进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

前行需要回望,有回望才能有更好的前行;但是,回望不是恋旧。鲁迅笔下的那位九斤老太,就是一位恋旧式的回望者。据她自己说,她的曾孙女出生时只有六斤,比不上父亲的七斤,更比不上曾祖父的九斤,她在回望中得出的结论是一代不如一代。夏绿蒂说过:“有着污染的记忆是一种永远的毒药。“九斤老太的回望是恋旧的回望,她所回望的,究其实质,是一种带有毒液的记忆。现实里“九斤老太”并未绝迹,许多人习惯了用恋旧来折磨自己。他们爱用九斤老太的眼光看待一切,常常喋喋不休:过去物价没有现在这么高,过去的河水没有现在这么浊……他们回望的确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而不是事实的全部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样的回望是片面的、有害的,它会使我们在前行中迷失方向,不知前行的步子往哪儿迈。

稳健地前行需要适时回望,适时回望是为了稳健地前行。回望中停滞不前或是转身后退,那是可悲的;回望中老是眼盯头顶上曾经的光环或是胳膊上留着的伤疤,那是可怜的。理智的回望需要明亮的慧眼,明亮的慧眼有助于在回望中明辨是非。

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一边回望过往珍贵的生命体验,一边稳步向前进。

巧妙转化,辩证立意。材料当中包含两个观点,“回头翻翻”是向后,“向前看”是向前,这两者在方向上是矛盾的,如果直接用这两个关键词立意,将很难处理这种矛盾,于是这篇文章首先很巧妙地把“向前看”转化为前行,方向保持不变,但转化为了一个行动,再将回望作为前进这个行动的必要条件,这样辩证式立意就成立了。

层次鲜明,思辨全面。文章有一个很突出的亮点,即对回望做了界定,“回望不是恋旧”,也不是“停滞不前或是转身后退”,这样既丰富了文章的层次,也使文章更富有深度。

古今对比,材料丰富。文章的第一个分论点采用了清朝闭关锁国作为论据,是要我们吸取历史的失败教训,第二个分论点采用了中国五千年奋斗史作为论据,是要我们汲取历史的成功经验。同时,文章还运用了鲁迅先生笔下的“九斤老太”的典型人物形象,借古讽今,来阐明回望不是一味的因循守旧。

小 纸 条 讨 论 室

最后,肯定也有小纸条有这样的困惑:是不是辩证式立意,就一定比选择其中一方立意要高级呢?

其实不是的。辩证式立意适用于:你没有坚定立场,或者觉得两个立场都应该有会更好。说到底,我们的立意要遵从自己的内心,符合自己能够引用的素材,这样才能写出一篇流畅的文章,没必要为了辩证而辩证。

小可爱们认为纸条君说的对吗?快来评论区聊聊吧~

最后,如果喜欢纸条君的分享,别忘了点个赞哟~ (๑>◡<๑)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辩证作文范文高考 第2篇

1、怎样运用事物的对立面

对立,可以是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也可能是同一事物中矛盾的双方。

1)有意设置对立面

有时对立面表面上并不存在,我们就要主动去设置,或者说去创造。

2)有意强化对立面

强化对立面,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就是要把有对立面和没有对立面的情况做认真的对比,把对立双方在一起和不在一起的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

2、怎样把握对立的统一性

对立,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而在对立的两极中找到它们的统一性,并运用统一性去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的问题,是掌握辩证思维方法的难点。统一性往往是深藏在事物的背后,不易找到,也不易理解。只有深刻地观察、分析,深入地思考,才能发现这个统一性。把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起来,就是创新。

辩证作文范文高考 第3篇

我们所做出的任何决策都是有前提的,我们所制定的任何策略和政策都是有前提的,我们所应用的每种方法都是有前提的,我们所总结的任何理论都是有前提的。

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前提。前提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的特点,我们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指的就是前提。只有弄清楚前提,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对症下药。对于理论,也是有前提的,理论也是不能超越时代的,他的总结来自于总结者的实践和认识,只是它的认识要深入和全面。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我们把前提分为大前提和小前提。在营销中,我们任何人都逃不出大前提,那就是强弱的前提。所谓强弱,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强和弱是对比出来的,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强是相对的强,弱是相对的弱。绝对的强弱存在于某一时刻,比如企业倒闭的那一刻,那就是绝对的弱,比如日本投降的那一刻,那也是绝对的弱。我们本文讲的是相对的强和弱。你所在的企业是行业第一的,那你就是处于强的地位,但是处于强的地位不一定你所在的区域就是处于强的地位,企业所谓的强是相对的强,是整体的强,但是不是每个局部都强,整体强局部也强,那叫绝对的强,绝对的强只存在与某一点,存在于结束的那一点,而不是存在于事物发展的过程。事物的相互关系的变化,必然带来事物强弱的变化。同样,你所在的企业不是第一,那就不是最强,不是最强,那就是相对的强,或者相对的弱。相对的弱,就是整体的弱,局部的可能强,所谓的绝对的弱,就是某一时点的弱。

由上可知,强弱之间是相互转换的,强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为弱,弱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为强。当然这种强弱,是相对的强和弱。强和弱转换的前提有哪些呢?

强者主观上犯错误是强弱转换的前提之一,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当然每个企业也会犯错误。只是犯的错误的性质怎么样?是致命性的,那就是强变成弱的必然,如果是小错误,还是可以弥补的。也许可以进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强者犯错令强弱转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弱者的应用,弱者如果抓住强者的错误,并且放大这种错误,利用这种错误,那就是会改变强者犯的错误的性质,由小错误变成致命性的,弱者的利用错误也是有前提的,一是可否利用,而是利用的代价。三是利用的可行性。

弱者的主观上诱导强者犯错误,这也是强弱转化的一个前提。在竞争中,各个方面都要出招,我们往往根据别人的出招来决定自己的出招,但是聪明的人往往会给别人以假象,诱导别人犯错误,使之做出错误的判断。进而制定错误的决策。犯下更大的错误。然后再利用这些错误,使强弱逐步发生变化。

强者客观上的缺点的放大,也是强弱变化的前提。强既然是相对的强,那就不可能是全面的强,一定有自己的弱点,因为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不可能面面俱到,整体的强也许某个局部就会弱。弱者如果利用强者的客观上的局部的某一个弱点加以放大,加以利用,也是可以为强弱转化打下基础的。

弱者发挥自己优势也是强弱变化的一个前提。既然是弱者一定是弱点多,优点少,如果是以弱击强,一定是以卵击石,注定是弱者更弱,强者更强。这也真是强者所希望看到的。弱者若是发现自己的优势正好是强者的劣势,就需要把自己的优势放大。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优势发挥到极致,那就是由弱变强的一个机会。所以造势是弱者的一个重要方法。造势造的是局部的强势,利用局部的强势,集中力量,打击强者的局部的劣势,那一定可以成功。

差异化也是由弱变强的一个前提。差异化也是创新。也是创造自己的局部的优势,在企业竞争中,一是创造一个新的品类。就是强者所不具有的品类。再一个就是消费者的心智模式的差异化,能让消费者记住我们的产品,一想到某一品类就能想到我们的企业。这就是以弱变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差异化。而且这也是由弱变强速度最快的一种策略。

辩证作文范文高考 第4篇

学习辩证分析作文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作文:学习辩证分析

人匆匆行过这一程,来时不带来什么,去时也不带走些什么,留下的只是他一生中对他人乃至这个世界的影响。

我们需要信仰。当我们在人生的分岔路口徘徊犹豫的时候,需要信仰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当我们在布满荆棘的羊肠小道上前行时,需要信仰帮我们治愈受到的创伤;当我们被命运的天雷击中即将倒下,是信仰支撑着我们不倒下。

曹操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毅力,是因为他有一统天下的信仰;陶渊明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因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有着“性本爱丘山”的信仰;杜甫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只因他忧国忧民,有着为民造福的信仰。

可是什么又是信仰?现在的人们沉浸于纸醉金迷之中,追逐着地位和金钱,把原本干干净净的世界搞得乌烟瘴气,那不是信仰,那是贪欲。真正的信仰追求的绝不是那种庸俗的东西,它能使人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去过西藏的人都被那些朝圣的人震撼,那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啊!一群人用着最崇高的礼节向着他们的圣地缓慢前行,即使是不信教的人也会对那虔诚朝圣的身影充满敬意,那正是信仰的力量是信仰支撑着他们向前,是信仰让我们这群旁观者肃然起敬。

许多年前,我们站在那黄色的土地上,守护着我们的.每一寸土地,用血肉铸成一道长城,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将日军赶出了我们的地盘。今天,我们怀着同样的信仰,寸土不让。这是一个国家的信仰,无关利益,只关尊严。

国家的信仰立足于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信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一直都是我们的准则,它让我们国家在成长的路上踏着坚定的步子走向前方,是它帮助我们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信仰正如一座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向前,紧随它,我们才能渡过急流险滩,到达成功的彼岸。

辩证作文范文高考 第5篇

常常看到活跃着的各位外行,作家导演,或者辩论舞台上的非专业训练出身的辩手。好像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我们可以看到“野路子”与“外行”们对那个领域带来新的风气。原来封闭的圈子注入新的性格、思维、方法,不再是古井无波,闭门造车。不一样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融合、交锋、碰撞,使得原领域更有活力与趣味。

“外行”中有贡献卓越者,但更多的是汲汲无名的小卒。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外行”们的专业素质不过硬。他们以外行之姿出现,精入学习的状态却一直原地踏步,或小有建树,停留在领域的外围,而不想着愈研愈深,或亦不知其所穷。“内行”们所用的所用的方法,掌握的知识与思想空穴来风,而是前任经验与与自身勤奋的硕果。“外行”们原来缺失,又不琢磨着去补充、完善、提升,怎么能够走得长远呢?

这样的外行不会有所成就。但是“外行”未尝不给“内行”启示。“内行”久置于某领域中,有“外行”帮助自己跳出圈子来审视、反醒、开拓,而不是被桎梏,变得死气沉沉,了无生机。有外行人敏锐洞察与创新,逼迫自己去突破,无疑是有益于“内行”人的。

外行人也要沉下心来钻研。先做叽叽喳喳的活跃分子,表面光鲜,在时间考验后却什么都无法留下。相反地,利用自己的外行人的独特优势去打量整个行业,去精入开掘,会变成一个自成一派的内行,并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置于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我们觉得有这么多片领域,这么多的可能性,不去尝试,如何发现合适我们所在、真正兴趣的那一方天地呢?这是我们的外行人身份。

“外行”让我们找到它,“内行”让我们精通;畅游于那一片领域中。

外行向内化,内行兼具外行人的气质,如此,在千姿百态的领域中,才能找到各自的绽放。而这个世界也无所谓外行们的熙熙攘攘,不仅丰富,而且厚重、有质感,有寓意了。

辩证作文范文高考 第6篇

“错过太阳时,你在哭泣,那你也会错过星星”

从泰戈尔笔下涌出的涓涓细流,充满了哲理,道出了生活中的几许辩证。

人都会有所失,有所惆怅。但一味带着怅惘若失的心情,去追逐欲坠的夕阳,又有什么用呢!你还是原来的你,成功从何谈起,孤独和流浪,怎么会自己逃出你的心里。

失败后,就像一只蝙蝠,永远都在黄昏起飞,这怎么行呢?这简直是对生活的亵渎!

事实上,失败并不可怕。最怕的是在失败中自惭形秽,从而错过了星星。

坚强些,才能正视生活,才能深深地品悟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的个中三味;要知道“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惟有坚韧不拨之志”;英国培根亦有“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一说。所以,为了一个目标,现实生活那怕是满身疮痍,也要把无奈沉入心底,这才是对生活的辩证期许。这虽有“纵使晴明无雨色,入林深处亦沾衣”的不可避免。但至少使人相信被神惩罚的西绪弗斯在搬石上山的过程中,有一种生命的愉悦。

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一切失意并非就没有希望。曾有这么一位勇者,十六岁走进不是拼搏的拳击场,而等待他的是头破血淋;十九岁,大踏步走入军营,战神赐给他216块弹片和赶走的梦魇般的记忆;成年后,无数次的退稿,精神并没有湮灭于积残的体内。他,就是饮誉美国文,最后仍不做弱者,宁愿倒在自己枪口下的硬汉海明威。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生来不是就要被打败的,只要你不想倒下,除非别人将你肉身从这个世界上清除。不堪人生悲苦的天才画家―凡高,一生作画,仅一幅画以低价卖出。虽然这还是源于买者的买椟还珠,但他仍然勤耕不已。死后,世界上最值钱的前十幅画中,就有四幅是凡高的,而且,最昂贵的那一幅,足可以买下中国博物馆。

虽然,这留给人们的未免有点悲怆的意味。但意外的幸运常常会使人冒失、狂妄;然而,经过磨练的幸运却让人成为伟器。

人们常说,《老子》是生命中的大智慧,《庄子》是哲学中的天籁。可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如此超然、齐生死而淡泊名利呢?人说钱钟书夫妇超凡脱俗,可中国又有几对这样的伉俪呢!

对大多数人来讲,把无奈沉入心底,做一个流浪的吉普赛人,即使一无所有,也永远要歌唱,是绝对能做到的。

辩证作文范文高考 第7篇

辩证法看待万事万物美文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一路上又怎会一帆风顺呢?世间,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两面,即阴面和阳面。

阴面指失败,阳面指成功,人切不可看物待人只取其中一面,因为-这样便会太过主观,不符合唯物主义辩证观。

日升日落,朝暮更替,人每天都会犯一些错误或遭遇失败的烦心事,通常不懂得换位思考,自然就会情绪糟糕并且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若这个时候,多去想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自我明白这个道理,并适当的对自我进行调节,心情自然就会不一样。又例如……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要懂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当然!还是要辩证的去看待祸福。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你必走的,一条是你想要走的,你必须先走好,你必须要走的路,才能接下来把你想要走的路走好。其实,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去辩证的看待这人生的两条路,你会清楚的发现,把必须要走的路走好,你才能把想走的路走好,这两者是质变与量变的结合,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

世人只知生活在喜怒哀乐间走走停停,却不知道会遇见什么,有的只知道阳光这么好,不能辜负了今天。所以做好你自己,让看不起你的人高攀不起,让看得起你的人更喜欢你。

人的一天心情,想来蛮奇怪的,遇到一些好事便会心情娱乐,若遇到的是烦心事便会心情糟糕、整个人昏昏沉沉,一筹莫展,提不起任何一点活力。其实心情的好与坏全然在于自己的心境,而通过修炼心境提升心性,平时就需要通过辩证去看待身边的人、事,物。

身边就有这样的真人真事,通过辩证法不仅缓解了压力、舒缓改善了心情,工作上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我的一位同事,平时因为工作上加班忙,经常不能陪伴在爱人的身边,以至于感情上出现了问题,他媳妇便提出很多无理的.要求,对我同事这么说,例如:你再回来晚,就不要回家了,反正有你没你都一样。你知道,一个女人独守空床是什么滋味嘛?你让我一个女人,如何能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这些话,虽然不该出现女人的口,但在夫妻之间,说出这样的话,可见妻子是多么爱自己的丈夫,多么舍不得自己的老公,只想让他多陪伴在自己的身边,让自己有幸福、安全感。

有次,我看到同事一改以往的状态,他平时对工作都是很上心,是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有上进心的一个人,我便从他口中得到了这个信息。经过我跟他说,要运用辩证法去看待这件事,前不久他还跟我说妻子比较理解他了,工作上也再没有后顾之忧了,对此我真替他高兴,他是辩证法的受益者。

(哈哈,读者们,这下你们该满足了吧!)

人活于世,不过短短几十载,即便长寿也不过百年,人为什么要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呢?开心也是过一天,不开心也是过一天,人贵在知足常乐。

辩证作文范文高考 第8篇

辩论:网络游戏是否应该封杀。

正方:网络游戏应该封杀。

反方:网络游戏不应封杀。

正方一辩:

众所周知,网络游戏对人来说危害巨大。玩网络游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损失大笔金额。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因为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导致家庭破产,夫妻感情破裂,孩子不学习。所以我方认为这种百害而无一利的物品应该封杀。

反方一辩:

我方并不同意正方观点。网络游戏虽然是有一定的危害,但是并没有正方同学所说的那么严重,至于家庭破产,夫妻感情破裂,我方认为这并不全是因为网络游戏而造成的。而且网络游戏只是一种娱乐,并没有那么大的危害。况且万物有哪一个是十全十美的?我方认为网络游戏不应封杀网络。封杀网络游戏有点太小题大做了。况且玩游戏也有好处,它能放松人的心情,缓解人的情绪,解放人的压力。

正方二辩:

封杀网络游戏并不是小题大做,而是网络游戏危害性大,它不仅让人沉迷进去,损失金钱、时光,而且还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我方认为网络游戏应封杀。虽说玩游戏的确可以放松心情,解放压力。但是听音乐,看视频,做运动这些娱乐不仅比玩游戏更有效果,更省钱,而且还更健康。

反方二辩:

正反所言并非没有道理,不过正反刚才也说了网络游戏并不全是危害,那为什么还要封杀它呢?我们明明可以寻找更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可以限制玩游戏的时间……。这样不是更有效果吗?

正方三辩:

网络游戏最大的受害者无疑是青少年,因为青少年出于青春期,本就叛逆,在这个年龄如果他们沉迷游戏,所做出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料。例如:有不少青少年就因玩游戏无心学习,逃课去网吧,上课玩手游,甚至还因为父母老师不让玩而老师父母大打出手。这些现象在当今层出不穷。就算是限制玩时间,也无法从根本上控制这些想象。所以应该封杀网络游戏,杜绝这种状况,以免再次发生。

反方三辩: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游戏也有不少好的游戏,好的游戏可以使大脑更聪明,灵敏。而且孩子在玩游戏中,也能学习到不少知识,能体会到父母家长老师的良苦用心。网络游戏也并非全部都是不好的,正所谓有反必有正。有好的一面必然也有坏的一面。全部封杀网络游戏未免太过于决断。所以我方坚决认为不应该封杀。

……….

辩论赛评委总结:网络游戏不应封杀,反方同学获胜。网络游戏并非只有坏处,关键是看你应该怎样去做。

辩证作文范文高考 第9篇

一、什么叫做“証”

中医的“証”和現代医学所謂“症狀”的症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这应該首先加以說明。症狀(包括体征在内)只是病人在病态下的自觉的和他觉的表现,它用作診断和治療上的参考,光知道症狀而不能確定病变的原因和本質,是不能予以有效的治療的。中医的“証”虽然也有以症狀为基礎,但它的涵义是很广泛,它能確定病变的原因和本質并和治療上的用藥是緊密的结合在一起,辨明了“証”,才可以决定治法和藥方。正如朱顏先生的理解,在伤寒論中我們可以体会到:病是人体的生理机能(陽气)和病因(病邪)進行搏斗的过程(正邪紛争)。在这个發病学概念的基礎上,必须从局部的症狀,参照以机体全身的情况,才能認清人体的机能在病因侵襲下進退的动向。所以中医所謂的“証”在广义上还包括了下列几方面的内容:

(1)“証”是疾病在進展的过程中某一階段症狀的总和,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病情,“証”的变化也表示着病情的变化。

(2)“証”也含有类似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方面的意義,說明了体力在与病邪搏斗的过程中表现的盈虧,如伤寒論第六十条“下之后复發汗,必振寒脉微細”本证是因为汗下倒施而使体力驟弱变为虛症,所以接着又說“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 3 )包括有病人的过去史,如第十九条“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也”;第八十一条“凡用栀子湯,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第十七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湯”等。

( 4 )包括病人的素質,如第一百九十六条“陽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虚故也”;第一百零二条的小建中湯证,僅“伤寒二、三日”而竟已“心中悸而煩”了,明明指出了中气素虚,所以要用小建中这样的方剂来建其中气。

(5 )此外,“证”还应該辨明它是处在那一种变化的情况,那一階段,并当預見其未曾出現而又可能出現的情况而加以制止。这就是金匱要略所說“上工治未病”的意思。

二、什么叫做“辨证施治”

中医的診断任务,不在于確定是什么病,主要是要確定是属什么“证”;中医的治療目标也不在于消灭致病原因,而在于扶助人体的生理和能以克服病因及其影响的侵害(匡正驱邪)。辨证施治的任务必須“知己”(病人的正气和体質)而又“知彼”(病邪的所在),又須要辨清發展的趋向,真假、主次和缓急。中医沒有个别的病名,也沒有任何情况都能有效的所謂特效藥。但是依靠“证”的不同情况和它的轉变,灵活地擇用不同的方来加减,同样的是成效輝煌。

这种辨证施治的精神,在伤寒論中的体例是極其明顯的,可以举几个例子来看:

( 1 )論中每篇的标題都冠以”辨 病脉证并治”,其中六經的名目和中風、伤寒等都不过是代号,并沒有重要的涵义,主要的还是在辨它的脉和证。如第一条,光說“太陽病”則誰也不知道指什么,下面接着就具体的指出“脉浮,头項强痛而惡寒”,使人一目了然。有这样的脉证就可以称为“太陽病”;因而,“太陽病”就成了实在的名詞,丝毫沒有奥妙的、难懂的含义了。

( 2 )論中都是叙述是什么证候用什么方藥,很少用什么病名,都是列以適当的方藥,就称它为某某湯证。如十二条的桂枝湯证,三十五条的麻黃湯证等。由于病情的变幻多端,“证”和“方”也就千变万化,在辨证施治上是非常嚴格的加以審核的。多一症,少一症都不得称为原來的“证”,多一味,少一味也不得称为原来的“方”。如十四条,原是桂枝湯证,因为多了一个“項背强几几”的見证就得改称为桂枝加葛根湯证,如果再变“有汗”为“无汗”,那又是三十一条的葛根湯证了。又如,一百一十七条的桂枝湯证,加重一味桂枝就得改称桂枝加桂湯;又如四逆湯去附子就变成二十九条的甘草干姜湯,如果以葱白换甘草就变成三百十四条的白通汤了。这些說明了仲景在伤寒論中对辨证施治所提供的既灵活而又嚴謹的精神。

应当明確,辨证施治絕不是症狀治療(或是对症治療),后者在现代医学上的意義是与根本治療(或是原因治療)相对而言的,只是針对局部的,單个的症狀和不爽(如咳嗽、失眼、头痛…等)進行治療,其目的只是使患者在这一点上感到舒適,多半是作为一时的权宜之計,而不能企圖治愈他的病。中医的辨证施治絕不是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态度,而是“治病必求于本”的以治愈为目的的治療。因而,我們可以这样來認識:中医的辨證施治是原因療法和对症療法的統一的治療。

三、从伤寒論中看到辨证施治的特点

伤寒論是以辨证施治为基礎的著作,它的特点可以簡單的归納成下面几点:

( 1 )不是特殊性的而是通用的,几乎所有的診療都可以而且应当采用它的精神。从小范圍來說,伤寒的规律在雜病的治疗中也不减它的价值,伤寒的方藥只要“证”对,同样也可以在雜病的治療中獲效,所以金匮要略的一百八十四方中,和伤寒論重复的就有三十九方。

(2)注意于病人生理机轉的匡導和促進,不是以消滅病因为目的,因此在辨证的过程中特別重視病人的整体情况,有否可以影响疾病進展和治療的素因,如陰虚、血少、久虚等。这也就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現。

( 3)着重实际而不空談理論,理論可能会發生偏差,而经过实践反复考驗过的診療实际是確切可信的。伤寒論極少有理論,即使有几条,其文气多不雅馴,估計还是后人誤入的多。如五十三条的“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諧和故尔”,和九十七条的“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脅下,正邪纷争往來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都是極明顯的成例。

(4 )以脉证为主,不注重病名。各篇标題不单單是“辨某某病”而是辨它的“脉证”。以六經为例,每经有一条提纲以明大概(六經提纲并不完全正確,除太陽病和太陰病二条外,都嫌不夠全面),所以該条特别标明为“某之为病”(如第一条,一百八十条,二百六十三条,二百七十三条,二百八十一条,三百二十六条) ,而其余的条文只簡单的写“某某之为病”,这意味着六經的名字不过代表了“某某之为病”下面的脉证而已。再以“中風”、“伤寒”为例,第二条屬中風为桂枝湯证,第三条为麻黄湯证屬伤寒,这似乎是应該嚴格的区别了。其实仲景并不斤斤于病名上,这兩条的下边并不是說“此中風也”、“此伤寒也”,而称“名为中風”、“名为伤寒”,表示不要固执真有風、寒伤人的不同,姑且加它个名字而已。况且,三十八条虽称“太陽中風”而实际上所述的 “脉浮紧,發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都是“伤寒”的脉证,又如九十六条和一百零一条都是混称風寒不加区別。

其他病名如藏结、蚘厥、藏厥、热入血室、血结膀胱等也都当以脉证为主,不能望名釋义和憑空臆測。

(5 )病有传变、轉屬和合病、并病的不同,症有主症、客症和正症、异症、坏症的区別,因此“证”的变化非常繁瑣而多端。仲景在伤寒論中一再教導我們辨证施治的掌握应当灵机活用,而不能死搬教条,否则会陷入“无可治之病”的窘境。在方剂安排上决不是某“經”病只可用某方,也不是某方只限用于某经,只要掌握主要的“证”,就可以大胆的用藥处方,不必拘泥于脉证的不齐备或是不典型以致失去治療上恰当的时期。如一百零一条就明白的标出“有柴胡证,但是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外,从脉证的取舍方面看,取舍之間大是灵活。伤寒論的体例以证为主,單純的論脉,多半用以决定預后,一般的是以脉从证。在大多数情况下,脉和证都是相符的,尤其是在疾病剛开始的階段。但是在辨证施治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求脉证的一致,而应灵活掌握。正如二十五条“服桂枝湯,大汗击出脉洪大,与桂枝湯如前法”,这里的脉是屬白虎湯证,由于只有表未解而汗出的桂枝湯证,而沒有白虎汤的证,所以仍然给桂枝汤,这是舍脉从证。又如五十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这是舍证从脉,条文自明。(按:“尺中迟” 即关后之尺脉有迟象,代表里虚。)姜春華先生以为脉有余而证不足則从证,证有余而脉不足則从脉,理由是有余常假,不足常真,可以作为参考。

四、辨证的基本原則

古人認为治療当从本治,内經陰陽应象論說:“治病必求于本”,神農本經名例說:”欲療病,先察其源”,朱丹溪在“格致余論”里更引用了自然界的事理加以說明:“病之有本,犹草之有根也,去叶不去根,草犹在也。”但是,古人所謂的本、源,决不等于近代的病因学( Etiology ),而是辨证上的本源,其实也就是以陰陽、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綱作辨证的本源。

伤寒論里虽然沒有对八纲加以專門的討論,它只是个别地、零散地出現在字里行间,但它郤是伤寒論的灵魂。依靠着八纲才有六经,才表現了辩证施治的精神。病人的一切表現,須經过八纲的处理,分真假、别主从,才成为正確的“证”,也就是和治疗緊緊结合的“证”。八綱之間变化千头万緒,容易使人辨錯,一逆再逆以致誤人性命,在辨证时疑似之間大是不容易辨認,比現代医学更困难,更須丰富的学識和經驗。譬之一些炎性疾患,現代医学一律用青黴素,而中医都須按个别的病例,加以不同的思考。

为明確伤寒論的辨证方法,試以桂枝湯和麻黃湯为例,分四方面加以闡述。

(1)辨六經: 麻桂二湯都是“太陽病”的主方,但是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各经,尤以桂枝湯为然。因为“太陽病”象柯韵伯所說的“只重在表证表脉”,所以小丹波說:“仲景治表只在麻桂二法”。“太陽病”之中,有汗屬表虚,立桂枝湯,更有加葛、加桂、去芍、加附等以应变。无汗屬表实,立麻黄湯,更有大小青龍、麻杏甘石湯等以应付内外寒热深浅的不同。因为都是麻桂二方的变方,所以也都是太陽方。

( 2 )辫脈证: 汤证毕具的桂枝湯症以十二条和十三条为代表,所以方机說它治“头痛發热、汗出惡風者”。麻黃湯以三十五条較完备,所以皇汗医学說它主治“喘而无汗,头痛,發热惡寒身体疼痛者”。其余的条,多半未涉及二湯的主证或且不畢具主证,如四十二条“脉浮弱者”,四十四条“外证未解”,五十七条“半日許复煩”(以上桂枝湯)和三十六条“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五十条“脉浮”(以上麻黃湯)等。

(3)辨八纲:

①辨陰陽: 脉为浮、数、緊屬陽脉,证也屬陽证,如第七条所說“病有發热惡寒者,發于陽也”,故以为陽证无疑。

②辨表里: 医学心悟說:“一病之表里全在發热与潮热,惡寒与惡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胎之有无,脉之浮沉以分之”,麻桂二方都和前者吻合,自屬表证。况且,既辨明屬“太陽病”,太陽为三陽之表,更知是表证了。

③辨寒热:从病理看,属表寒,从病的性質看又应屬热证。实际上“表寒”是由寒邪客于肌表这个观念而來的,寒字并非確有所指,所以徐大椿以为屬表热,他說:“热在表者为發热头痛”,这是他独特的見解之处,但按傅統的观念,仍应屬于表寒。

④辨虚实: 既是表证,所以虚也是表虛,实也是表实。医学心悟說:“一病的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这一句即指表证而言。麻桂二方在陰陽、表里、寒热三方面都是相同的,只在表虚与表实上可以分别,前者屬桂枝湯,后者屬麻黃湯。

(4)从藥辨证:嚴格來說这不是辨证施治的方法。它虽然在臨床上价值很少,但在钻研古書时有很大的用处。在研讀伤寒論时,遇到条文中脉证不具备或具有疑問时,必须用这个方法加以互参。以麻黄湯为例,必系无汗的表实才用麻黄来开腠理而發其汗,以桂枝为佐其意更明。不用石膏知无里热,无附子知里不虚,用杏仁故知有喘。

以上就是辨证的大概。因为辨证是和施治緊紧相结合的,辨清证即可大胆用藥,縱使大剂和峻藥也无須顧慮。伤寒論对大承气的应用非常謹慎,在二百零八条述及大承气湯以前,預列以一百八十九条、一百九十一条、一百九十四条、一百九十五条、二百零四条、二百零五条、二百零六等条敦敦示喻,教人攻下須当小心,但在急下数条(第二百五十二到二百五十五条,三百二十条,三百二十二条等六条)却又多么快爽,这是辨证施治中胆欲大而心欲細的范例。

辩证作文范文高考 第10篇

辩证法3个观点

对立统一

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了客观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具有的特点,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推动事物发展。

质量互变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否定之否定

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 在肯定否定规律中重点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作文范文高考 第11篇

1、 统帅作用。辩证思维是高级思维活动。它根据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客观事物,能够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揭露事物内部的深层次矛盾。它从哲学的高度为我们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在更高层次上对其它思维方式有指导和统帅作用。

2、 突破作用。在活动中经常遇到困难,不是发现不了主要问题,就是因提供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而导致“僵局”,往往在此时,辩证思维就成了我们打破僵局的有力武器。

3、 提升作用。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总有一个由浅入深,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上升为理论,这就需要辩证思维帮助我们全面总结思维成果,提升成果的认识价值。

辩证作文范文高考 第12篇

郭敬明“当官”了。这几天的评论界阴云翻滚,正负电如星云相撞,本来略显晴美的天空也是突然就霹雳声声,大有打群架之势!

当然啦,我们就是不用马克思的“辩证法”,我们也知道这事肯定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说这不好说那不好一定成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前些日子北大自主招生的考试作文题,贪官说他的贪污“有助于刺激消费、增进感情,有利于经济增长,无害于和谐社会”,于是他就一个劲地贪得不亦乐乎;而有的人眼见他贪污之行径,愤怒得直想指着他鼻子骂娘!这骂娘的行为当然显得有些过火,所以应和的人也就不多。但并不是说骂了娘文章就真的一无是处。比如有人说郭敬明当官是80后的一种耻辱,这话我是百分之三百地不同意—–事实上很多80后都是不以此为荣也不以此为耻的。在他们的生活里,郭敬明可能只是在闲聊时他们打出来的一个嗝而已。

回到文章的标题,之所以说是“闲侃郭敬明‘当官’”,实在是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件大事。当官嘛,又不是当强盗,有必要派出海军来为正义护航吗?事实上这也不存在正义与否的问题!

辩证作文范文高考 第13篇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一些辩证法的思想。这主要散见于《论语》一书的各篇中,虽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化的理论形态,但不失为辩证思维的花朵。本着实事求是和“扬弃”的态度,探析孔子的辩证法思想,对于我们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发展观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个大变动的时代。当时,奴隶制在新起的封建势力面前逐渐衰败,新的封建制生产关系迅速扩大。新生事物与旧有势力之间的斗争极其复杂,整个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安的局面。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从小就“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以下引语凡是出自《论语》的,只注篇名)。他认为,宇宙间诸种事物都处在不断运行和变化之中:“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阳货》)在这里,孔子下了一个明确的论断:天并未说什么,可“四时”照样运行,“百物”照片生长。可见,孔子已经比较清楚地看到了自然界的“四时”之“行”和“百物”之“生”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有其内在规律性,不受“天”的干扰。因此,当他站在河边,面对流动的河水,不禁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时间的流逝也如河水流动一样,昼夜不停。

在孔子看来,不仅自然界的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人类自身也是如此。人类的认识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的发展着的过程。在他自述为学之路时说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从他“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七十而从心所欲”并且“不逾矩”,说明人的认识、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勤学多积累,是可以加以改变的。那么,这就和他所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季氏》)相矛盾。如何理解呢?应该承认,孔子是肯定“生而知之”的人,但他同时也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因此,孔子十分重视学习,提倡“学而时习之”(《学而》)、“学而不厌”(《述而》),认为“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并立志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孔子一生就十分勤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所以,我们对“生而知之”及“我非生而知之”的合理解释只能是:孔子承认“生而知之”并且视之为上等的,但他在实际活动中处处以“学知”为重,强调“学”和“习”。正是由于“学”的作用,才使他的`知识、认识沿着从“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这样的轨道逐渐地增多、深化和发展。对于人类自身,孔子还提出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的命题,认为人的天性都是差不多的,只是由于后天“习”的作用才发生显著的差别。显然,孔子认识到人性并非天生不变,而是可变的。

对于社会历史发展,孔子没有作过非常明确的论述,但这方面的思想痕迹却是客观存在的。他在回答子张关于“十世可知也?”的问题时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殷因于夏礼,所损益,

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关于孔子的这段话,笔者认为,一方面,它确实反映了孔子在鼓吹改良主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孔子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变化发展思想。正因为孔子看到社会历史向前发展了,所以他主张对前代之“礼”作一些“损益”。无论怎么说,孔子没有把社会历史看作是凝固不变的,否则,他就无法提出“损益”的主张来。

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联系观

《论语》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意即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主观武断、绝对肯定、拘泥固执、唯我独是。如果我们抛弃其阶级属性,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衡量,孔子的这种态度和方法至今仍有其闪光之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既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时,不能就事论事,不可单独、孤立地看待某个事物或某个问题,而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客观地看问题,避免主观武断和一麟半爪,这样,方能使问题处理得准确、恰当。可以说,孔子提出的“四毋”是一种朴素的联系观,它自发地遵循了辩证思维的路线。孔子在其一生的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坚持了“四毋”这种朴素联系观,这从他的许多言论中便可得知。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这就是说,对待一个人,不能因为他某一句话说得好就提拔,也不能因为他是坏人就废弃他的好言论,而必须长期地从“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正反两方面加以考察,如此,对一个人的认识方为全面。又如:“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路》)“过则勿惮改。”(《子罕》)“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子罕》)“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这里孔子说得很明白:对人不能求全责备;人是会犯错误的,犯了错误就不要“惮改”,对于那些严肃而合乎原则的话(“法语之言”)必须接受,以“改之为贵”;如果“过而不改”,那就是真正的过错了。在孔子看来,那种“不善不能改”的人,是令人担忧的(“不善不能改,是君忧也”(《述而》))。可见,孔子对待犯错误的人,并不局限于他的过去(“既往不咎”)而着眼于其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这体现了孔子力避主观性、片面性的态度。

三、“叩其两端”、“执两用中”的矛盾观

孔子时代,整个社会在各种矛盾交织的局面中艰难地前进着。作为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思想家、哲学家,孔子对于这一切不可能熟视无睹。透过对当时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特别是道德领域中种种矛盾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孔子提出了以“叩其两端”、“执两用中”为核心的“中庸”思想,并把它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论语》载:“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致矣乎!民鲜久矣。’”(《雍也》)孔子明确地告诉人们“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并且缺失了很长时间。在孔子看来,“中庸”的道德境界就是“允执其中”(《尧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过犹不及”。(《先进》)如何达到“中庸”这种境界呢?孔子提出要“叩其两端”: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同时还要“执两用中”:“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孔子的“中庸”思想,学术界看法殊异。笔者认为,它虽然是在道德层面上提出来的,并且留有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痕迹,但透过这个道德外壳,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矛盾存在的思想、矛盾解决方法的思想。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孔子所说的“两端”也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叩其两端”、“执其两端”就是解决矛盾的重要方法。

孔子承认矛盾,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同时,他也注意到矛盾的特殊性问题。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所犯错误也不相同。他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人)矣。”(《里仁》)可以从某个人所犯错误来推知他是怎样的人。特别是在教育实践中,孔子更注意针对各个学生不同的特殊情况进行施教。如同是“闻斯行诸?”的问题,他给予不同的回答。对于子路,他说:“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对于冉有,他却说:“闻斯行之”。为何有别?因冉有退缩,“故进之”;而子路兼人,“故退之”。(《先进》)此类记载,《论语》中还有很多。诸如: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四人同是“问孝”,孔子的解释却不一样(《为政》);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同是“问仁”,孔子的回答并不雷同(《颜渊》)。这些都说明孔子对矛盾的特殊性问题了解得较多,因此,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矛盾意义的哲学范畴,如“故”与“新”、“质”与“文”、“言”与“行”、“学”与“思”等,并且初步认识到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故”与“新”是相矛盾又相互联系的,“温故而知新”(《为政》),“故”的积累可以“知新”。“学”与“思”也是相矛盾的,不可有所偏废。如果“学而不思”,就会迷惘;如果“思而不学”,就会变成空想(《为政》)。孔子自己也有过教训:“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对于“言”与“行”,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可见,孔子要求将“言”与“行”统一起来作辩证的考察。

孔子的整个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其辩证法思想只能是唯心辩证法。在唯心主义体系的束缚下,孔子虽然看到事物的变化发展,但他没有也不可能明确地认识到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源泉;他虽然承认矛盾,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中庸”方法,但过分强调了矛盾的同一性,忽视了矛盾的斗争性,未能认识到缺乏矛盾双方的斗争就不会有事物的真正突破和实质性飞跃。同时,由于时代的局限,孔子的辩证法思想还带有很大的直观性和猜测性,缺乏完备的科学基础。所以,我们研究孔子的辩证法思想只能依据现存史料加以恰如其分的分析、概括和评价,既不能故意拔高,也不能人为压低。

参考文献

【1】谷峰,黄玉臻,《孔子辩证思想探析》,河北学刊,(3)

【2】姜金锡,《孔子辩证法思想浅析》,贵州社会科学,(3)

【3】杨然,《浅析孔子辩证思维的特征》,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4】王乾成,《我对孔子学说中一些辩证思想因素的认识》平原大学学报, (1)

【5】彭彦华,《孔子辩证法思想探赜》, 学术界,2004(6)

辩证作文范文高考 第14篇

辩证法高考政治知识点

(1)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

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

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

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联系的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事物的联系,不仅表现为横的方面的联系,也表现为纵的方面的联系。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不以入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3、联系的有条件性:事物的联系不是绝对不变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并不是任何若干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它是有条件的,且随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5、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6、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区别:一是含义不同。二是两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处于统率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功能有三种情形,一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二是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三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联系:一是两者不可分割;二是两者相互影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7、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8、规律与规划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一是含义不同;二是性质不同。联系:正确规划根据规律制定并反映规律。

9、规律客观性的基本含义: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客观性集中表现为规律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10、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必须注意:首先,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其次,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再次,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1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其次,还要善于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12、两分法(两点论)的基本含义:与一点论相对。是指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做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它是全面看问题的观点。

13、矛盾具有特殊性的基本含义: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是构成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14、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含义: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之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5、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1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但它们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首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其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17、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8、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9、内、外因的关系:①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③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事物的发展不可能离开外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对于事物的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④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即通过促使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情况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其次,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②对外因要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20、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二者的关系: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量变引起质变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结构”。

2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困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2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第一,联系观与孤立观的对立;第二,发展观与静止观的对立;第三,全面观与片面观的对立。而它们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辩证作文范文高考 第15篇

气虚证

是指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证候分析:

疾病病因:

气虚与气陷的联系与区别

气虚与气陷都是气病中属于虚的病理变化,但两者同中有别。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属于人体精气的范畴。人体精气分别藏于五脏,故《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因而,从气的来源看,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主要有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精气二方面。而从气的生成与脏腑之关系来看,则五脏皆藏精气,尤以肺脾肾为重要。

气虚与五脏气虚

气虚是指脏腑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状态,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但由于气藏于五脏,通常情况下,气虚必然与该脏的功能相互联系,《素问・方盛衰论》描述了肺气虚、肾气虚、脾气虚、心气虚、肝气虚所致梦境不同的情形。因此,气虚这一病理学概念应当包括五脏气虚。

肺气虚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调水道。肺气虚,则其主宣降、司呼吸、调节水液代谢、抵御外邪的作用就会减弱,出现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病证。

肾气虚

肾居腰府,藏精气,司二阴开合。精气充五脏而上荣于脑髓。肾气亏虚,失于荣养,见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肾不纳气,则呼吸浅促,呼多吸少。

脾气虚

脾居中焦,主运化,司升清,统血行。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症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心气虚

心主血脉,藏神明。心气亏虚,不能鼓动血脉,亦不能养神,故见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

2.气陷是气虚下陷的病理变化

气陷是气虚与气的升举失常同病的一种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气虚下陷的特点。导致气陷的原因,主要有先天禀赋不足,久病气虚,年老体衰,饮食损伤,或劳欲过度等。其中久泻久痢不愈,或妇女产育过多、产后失于调养者最为多见。

气陷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脾主升清,气宜上行,若脾气受损,升举无力,则气虚而下陷。其临床表现除有气虚倦怠无力,面白神疲等一般见证外,还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如腹部坠胀,胃肾下垂,脱肛,或妇女子宫脱垂等内脏下垂的病证。气陷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同时又出现了清气不升的病理变化,临床常见的气陷症,主要是中气下陷,病机主要是脾胃运化失常,升降失司,表现为饮食减少,腹胀肛坠,泄泻,或排便无力,眩晕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就是中气虚衰,失于升举,清阳之气下陷的病证。

气虚与气陷虽同属气的虚弱性病理变化,但气虚病涉五脏,所概甚为广泛;而气陷则是因气虚而升举无力,清气下陷的复合性病机变化,主要责之脾虚,以中气下陷为多见。

对于气虚者的饮食宜忌,应兼顾到五脏之虚的宜忌原则。 凡气虚之人,宜吃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忌吃破气耗气之物,忌吃生冷性凉食品,忌吃油腻厚味、辛辣食物。